农历腊三十(二十九),为除夕,祭天、地,祭祖先。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新的一年开始,拜大年。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吃元宵,挂大红灯笼。
清明节,为第五个节气,祭革命先烈,祭祖先。农历五月初五,祭屈原,吃棕孑,划龙舟,喝米酒。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祖先,上坟。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人团圆日子,吃月饼,说水饺,一起赏月。农历十月初一,中元节,祭祖先,上坟。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时间,名称都有哪些?
1、中秋节,农历8月15,要吃月饼,赏月。
2、元宵节,正月十五,要观花灯,猜灯谜。
3、端午节,五月初五,要赛龙舟,吃粽子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时间?
1、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来历: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习俗: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习俗: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3、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来历: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习俗: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
4、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
来历: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习俗: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5、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
来历: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习俗: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日期?
十二个传统节日有:
1、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还有正日、新年等多种称呼。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3、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4、寒食,(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旧时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民间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其淡泊名利、宁死不屈、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受到推崇。
5、清明,(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6、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之一。最初源于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恶日恶月”的观念,流传至今已发展成为纪念屈原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日子。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9、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又叫“拜月节”、“团圆节”。逢此佳节,家家户户都团圆在一起,赏月聊天。
10、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在古代九为大吉之数,二九相逢,是吉祥的象征,表达出了古代人民对健康长寿、平安喜乐的美好向往。
11、腊八,(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泡腊八蒜,而年味也从腊八开始日渐浓郁。
12、除日,(农历年尾最后一天)又称“除夕”、“除夜”、“岁除”、号称“百节之首”,是看见交替、除旧迎新的时刻。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泊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