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旅游有封禅吗,泰山封禅景点

泰山旅游有封禅吗,泰山封禅景点

1. 泰山封禅景点

演出位置随机出,不可指定位置。

演出名称:山东《中华泰山·封禅大典》露天实景剧

演出时间:五一之前演出时间19:30-20:50,五一之后20:00-21:20,如遇调整,以客服确认为准

演出时长:80分钟左右

演出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大津口艾洼村天烛峰景区

演出特色:主演区的基本形态像是一个巨大的封禅台,在演出灯光的作用与周围山形林相背景的配合下,它将给观众呈现出典型的泰山自然环境与历史的意境,随着演出的进程,舞台和巨大的LED显示屏将依次呈现远古的混沌洪荒、秦的金戈铁马,汉代的儒风雅乐、盛唐的万国朝冕、北宋的艺术情怀、大清的民族融合……现代的声光技术,将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演出内容: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是以泰山文化为创作素材,通过秦、汉、唐、宋、清五朝皇帝登泰山封禅的历史背景为创作主线。主要了表现了华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导向,弘扬和歌颂了中国历史文化上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精神。

2. 泰山封禅的地方

     演出时间:

  每年5月4日-2024年9月30日:每晚20:00-21:20

 10月1日之后:每晚19:30-20:50

 演出地点: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地,位于泰安市大津口艾洼村天烛峰景区,景区距泰山火车站约18km,从火车站可乘坐K3路公交车或乘坐出租车到红门或天外村,然后再换乘K19路公交车或封禅大典直通车到达天烛峰景区

3. 泰山封禅大典景区

从泰山封禅大典处可以直登山顶。到达泰山顶一共有四条线路:一、泰山南面主登山路(步游路):由岱庙北门出发,经岱宗坊、一天门、中天门、十八盘、南天门、天街、到泰山极顶玉皇顶。这一路线景点最多,文化遗留最丰富,人文景观最多。是最主要游览路线。

    二、天外村坐车到中天门在坐索道到达山顶。

    三、泰山西部桃花峪坐车进山到桃花源索道站坐索道上山。

    四、泰山东部天烛峰

封禅大典处步行上山。

4. 泰山帝王封禅的景点是什么景点

1、秦始皇封禅

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

2、汉武帝封禅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3、汉光武帝封禅

公元56年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

4、唐高宗封禅

665年年唐高宗派人在泰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

5、唐玄宗封禅

726年唐玄宗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乾封旧制。

6、宋真宗封禅

1008年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

5. 泰山封禅历史文化

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

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

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

据记载,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至唐宋时代,封禅仪礼臻于完备。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

《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

《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

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

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

祭祀泰山的活动史不绝书,即使在封禅盛行的秦汉至唐宋时代,帝王也频频前来祭祀。

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重视。

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

由于这为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自《 史记·封禅书 》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

而恰恰是司马迁在《 封禅书 》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边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铬心,剔抉搜罗封禅史料,“殚精竭虑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

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马父子对一这问题的探索和肯定却明白无误。

无视这一事实,该不该算做“陋儒之见”呢?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

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已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

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 管子 》一书中的《 封禅篇 》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

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候于蔡丘,而欲封禅。

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

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

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

何?教告之义也。

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

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

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白虎通义》《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

”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

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

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

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

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

之后,东巡海上。

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

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

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

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

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

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

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

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

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6. 泰山封禅景点图片

是宋真宗不是宋仁宗

因为宋真宗自认为“檀渊之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功绩,所以好大喜功的他应朝臣王钦若的提议前往泰山封禅,借此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业”。

“檀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双方长达二十余年的对战局面,所以尽管宋朝在该盟约之中处于弱势,但是宋真宗依旧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功绩。

然而就在宋真宗为此自得之时,朝臣王钦若却说:“澶渊之举,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王钦若对檀渊之盟之所以有如此低的评价其实并不是为了打击宋真宗,而是为了诋毁寇准。所以他在见到宋真宗因他的这席话而变得怏怏不乐后,就提议宋真宗前往泰山封禅。

7. 泰山封禅景点在哪里

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这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

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 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泊爱旅游

原文链接:http://www.boailvyou.com/gonglue/20802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