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古称泽州有着“铸铁之都”的美誉,得天独厚的煤铁矿资源,必然伴随着发达的冶炼业,因此,历朝历代有着设官冶铁的传统,甚至这里的人们,用姓氏和从事冶炼行业,来命名村落,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九头十八匠”
铁壶煮水,软化水质,口感宛若山泉水一般,甘甜可口,民间更是有俗语称,“一壶在手,山泉常伴”。铁壶吸收水中的氯离子,释放二价铁,有着预防贫血的功效。铁壶煮水沸点高,用铁壶煮过的水泡茶,能充分释放茶韵,入口更加香浓。
泽州铁壶的发展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到今日,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冶铸历史了,透过历史厚重的脚步,依旧能看到从千年之前传来的火光,若隐若现。铸铁技艺是一个辛苦的手艺活,收入太低的现实,让老匠人们收敛起了对这门技艺的执着,也让年轻人不愿意捡起折看不到前景的苦累营生,尽管铁壶器皿结实稳重,但却随着,时光的辗转推移,铁壶逐渐被轻薄的不锈钢制品和铝合金所取代,铁壶的市场也逐渐萎缩,但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世世代代滋养他们的温度。
这一把铁壶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
这位雕刻师傅名叫种雪风,从事铁壶雕刻创作已经有十余年了,在他的眼里为铁壶设计花样,是赋予铁壶生命的第一步,像种师傅这样为铁壶雕刻设计,每天一做至少就是8个小时,而一款铁壶的设计,少则一个月,多则数月不等,在种师傅的刀刃尖更是赋予了铁壶灵动的生命力。
失蜡铸造属于精密铸造,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更高,摇蜡,摇出内壁厚度均匀的铁壶蜡模,需要摇蜡人日积月累的实践,摇蜡工一般是从业15年以上男性,铁壶制造讲究一模一壶,也就是说一个蜡模只能做出一把铁壶,因此,蜡模通过晾晒成型之后,修蜡模就成为浇铸铁壶之前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想要把蜡模修的浑然天成并不简单,根据每把铁壶的复杂程度不同,有的时候,一个修蜡工一天也就只能修一把壶,而在过去,当地人判断女人是否贤惠,更是要看她进的了蜡坊,修的了蜡模。
制壳是一个十分耗时的手工艺,制壳工艺受环境气候特别大,需要常年室温保持到26摄氏度,从粗沙自然晾干,到细沙自然结合,一天浇(烧)一遍,第八天出壳。
浇铸,是铁水在1475度下,(夏季工人处于50度高温的环境中)浇铸于烧好的沙模之中,这个铁水的温度更干净,杂质更少,铁含量更高,更符合人体含量所需,铁壶经过冷却之后,再经过清沙环节,耗时费力不说,铁壶在这个时候及易损伤,往往一把壶的成败在这一刻才能见分晓,有裂痕和壁厚不统一的都要丢弃重做,通常,制作铁壶的成功率往往只有30%。成型之后的铁壶再经过打磨、退火,及着色等步骤之后,才算完成。一把铁壶的完成至少经过三十多位师傅之手,通过每一位师傅的古法制作,这一把把壶上都有了他们的温度,而正因为如此,这壶才有了自己的生命。
现如今用铁壶、欣赏铁壶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作为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铁壶呢?
在山西晋城有这么一群人,这些年一直在默默探索着。随着铁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许多定制订单也纷至沓来,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铁壶文化也得以传播开来,
为了让传统技艺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他们遍请了民间的铁匠艺人,进行传统以及的整理和传授,并且还成立了一间工作室,还未他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铁打出,而这个工作室,也成为老匠人们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安心传授,让年轻人们作为一项事业,倾心传承的平台。
丰富的故事和精湛的雕刻,都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铁器富有张力的现代气息,不断增加的生产订单,也让生产线上的匠人们,一刻也不愿意停歇,现如今,泽州铁货不仅成为晋城的文化经济增长点,还成为山西乃至中国的又一个新兴的文化代表,而这些凝结着人们汗水和智慧的铁器,也承着飞机轮船跨洋度海去往异国,彰显着中国魅力。
一把铁壶的制作,包含了太多人的心血,也传承着一份工匠精神,保护铁壶文化势在必行。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泊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