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县扬溪陈村戏台位于余江县城西十公里扬溪乡扬溪陈村。扬溪陈村宗谱记载:“—-始建于明,万历乙亥年(1575)几经修缮,未改原貌。”据当地村民说,日本侵占一年(1943),曾拆门楼以修戏台。台座北朝南,卷棚双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台顶筒瓦和特大釉面瓦覆盖,瓦长40公分,宽20公分,背面图文呈鱼鳞状,顶脊梁中部镶嵌“十”形铁条,中串葫芦形瓷瓶。舞台无山墙,为三面观式,台口有四根檐,台中有柱12根,门六扇以木板把表演区组成扇面形。戏台总高约7米,台基1、6米,台宽9、9米,进深5、9米,后台2、9米。内部施以装饰性异形斗拱,柱、梁、檐均刻有各种吉祥物图案,串坊与板壁表面,均刻有各种花卉。台前空地长30米,宽50米为露天观戏之所。据戏台内板壁上记载:民国16年“万升班”等戏班曾在此演出,剧目有《满堂富》、《玉麒麟》、《打登州》、《凤凰山》、《小放牛》、《拾玉镯》等戏
南奉县藕塘戏台坐落在南丰县藕塘村唐氏祠堂内。据碑文载,祠堂与戏台同时建于明万历38年,祠堂坐北朝南,是一栋三厢进的建筑。戏台设在进门处的下厢,与上厢神坛相对,中部是观剧庭院,庭院与天井相间。戏台是全木结构,面宽18米,两根大柱将台面平均分为三部分,各宽6米,两旁是左右场,左场为乐队用,右场隔有小间,作服装、道具、化装间,左右场为固定建筑。两柱间是戏台的表演区,由六根活动矮柱和数块活动台板架设而成。平时撤去台板与矮柱和数块台板作进出祠堂祭神通道,演戏时临时架设,台板与左右场齐平榫接,形成一个宽六米、深六米,高出地面一点七米的中心表演区。戏台呈单面开放式。祠堂门墙即为戏台后屏,利用两侧的棂星门作后台相间的上下场门,后台架于大门的石阶上。全部构件十分精确,拼接处严丝合缝。台顶有一八角形藻井,顶部绘有八卦图。戏台梁柱和板壁漆以朱底,有各式龙凤花卉彩绘。台前隔着天井是观戏庭院,可容纳二百人。本地村民组建的戏班逢时登台,外地戏班也常来演出。戏台至今尚存。
玉山县官溪胡氏祠堂台:坐落在县城东南二十华里的官溪乡据顺治十六年《胡氏家谱》记:胡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崇祯年间改造前架平屋、大门、戏台及两厢,祠堂建筑是封闭式长方形,总面积计两千三百九十四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丛林环抱,绿野平川,前中后三重以纵轴线次第排开,整体布局井然有序。外设照墙、水池:内分戏台、中堂、寝庙:两厢是厢房酒楼。前架为十开间平屋,正中大门盖有两重歇山式门罩,装饰雅观,气势宏伟。门上横匾“响保万龄”四字,笔力苍劲圆浑,两旁门联“陈国家声旧,官溪世泽长”。戏台建于大门背后,与祠庙融为一体,二重三叠顶,檐角弯翘、形同楼阁。正台高八点四米,宽九米,进深七米,台面离地二米。两侧副台宽四点三米,深四点六米。台上梁、柱、撑腿雕满人物图象:天棚顶处的三口多角藻井绘有戏文彩画:台前沿一排红色低矮栏杆将台面周围围住:台中的巨副屏风装饰着立体花边:四扇马门上下错落使舞台显得更加舒展和宽畅,后台较前台高一点四米,其深三点九米,宽十三点三米。酒搂与后台项连,衔接中堂。戏台左右为“报功”、“泽德”两栋廊房,巍峨高耸。台前与中堂间一大天井,平坦规整,中堂为祠庙享厅,通体高大,梁粗柱壮,人手难以合围。檐枋上铺以斗拱装饰,为抬梁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手法,别具风格。清光绪十年(1884)大修一次,至次年上春告竣,后台粉壁上尚存当年班社的题字,有光绪二十五年广丰万春班先后两次演出的剧目:正本《铁冠图》、《碧罗衫》、《绣花球》、《连环记》:前后找戏(单折)《上马斩左》、《三岔口》、《战马超》、《泗洲城》、《罗成降唐》、《水漫》、《断桥》等。另有光绪三十年的“江邑大王福班”、“大明班”、“紫云班”以及民国时期的“衢州贵云班”、“金华稠舞台”等。
宜春脱胎漆器的原产地在宜春市袁州区,宜春袁州区地处赣西北丘陵地带,隶属今江西省宜春市,地处中纬度南沿,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四季为春,雨量充沛,境内大小河流纵横,秀江穿城而过。水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广,树木茂密为脱胎漆器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宜春交通十分便利,南靠浙赣铁路,北有秀江舟船航运之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历来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万商云集,商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促进了称为宜春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的蓬勃发展。
有着悠久历史的宜春脱胎漆器是一个深受当地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手工产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以轻巧玲珑,色泽秀
丽,经济实惠等特色闻名于世,也因漆器牢固,便于携带而大受欢迎。
宜春脱胎漆器在明代设有作坊,在康熙年间有较大发展,1909年在南洋赛会上获得银牌奖,传名于国内外,为“袁州三宝之一”,是江西省著名手工艺产品之一,在民国期间,宜春中山路、重桂路一带开有23家漆器店。解放后,宜春脱胎漆器得到了蓬勃发展,1972年组建的宜春漆器厂,成为全国漆器行业15个重点厂家之一,在80年代起,宜春脱胎漆器工艺在师承传统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博采同行业所长,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使产品更具现代气息,在品种上已形成实用、包装、装饰艺术三大系列共有680多个花色品种,艺术品味越来越高,而且还开发出纯粹的艺术品,如挂屏、雕塑、漆画等。杨增彦、熊礼勇等人创作的作品,先后被选送到人民大会堂和国内外展览。近10年来,宜春脱胎漆器工艺品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大奖15个,1990年,还荣获全国第九届工艺品百花奖评比《优质产品奖》和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三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宜春脱胎漆器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产品,它具有造型美观、色泽明丽、图案装饰多样,风格古朴典雅等特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我国民间手工技艺的珍品,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栗是鞭炮烟花的发祥地。
上栗,地处赣西边陲,萍乡北部,距市中心39公里,是湘赣边界重镇。上栗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总面积724.67平方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东接宜春市、芦溪县,西邻湖南醴陵市,南与安源区、湘东区毗邻,北与湖南浏阳市接壤,昌金高速横贯东西,319国道纵穿南北。全县6镇3乡1场,共156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10.96万户,人口46.03万。
全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分布在萍水河、栗水河流域,山地大都分都在东北部和中部,属武夷山余脉。全县总面积为108.7万亩。丘陵、山地面积为81.89万亩,林地面积65.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8%。
上栗,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气候宜人,著名的风景胜地杨岐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杨岐普通寺为佛教禅宗杨岐宗发祥地,拥有“天下第一洞”义龙洞。上栗有丰厚的人文景观和文物资源,国家文化部命名我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傩文化之乡”。
上栗,素有“小南京”之美誉,商贾云集,商贸繁荣。境内栗江直达湘江,在原来没有公路的情况下,水运十分方便。上栗自古生产爆竹烟花。古往今来,深受国内外客商的赞赏,享誉全球,著名的中国爆竹祖师——李畋诞辰于我县金山镇麻石街。
改革开放后,上栗的烟花爆竹发展迅速,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多个产品荣获省优部优光荣称号,历来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西班牙24届国际烟花节大赛上,我县生产的“绿林军”、“煤城夜景”等7个产品获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上栗的烟花爆竹,是火药文明领域里独特的艺术价值的表征,是千百年来,通过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智慧沉淀、演变而成的现代文明。花炮文化的形成,展现着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辉煌成就。花炮文化形态是一块不倒的民族文化丰碑。其生产工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代科技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可以在 找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泊爱旅游